跳到主要內容區

 

目標特色

 

    本校辦學理念朝向「責任(Responsibility)」、「創新(Innovation)」、「合作(Cooperation)」等三個主要面向,發展「健康(Health)產業」主軸,推動「培養全人化社會公民」、「擴大高教公共性」及「激勵教學研發創新」、「落實學用合一」、「提高國際移動力」五大目標

    「培養全人化社會公民」目標,將全人化教育的養成理念回歸於最根本的道德教育與環境教育,從建構綠色校園的環境中,培養微笑打招呼、多走樓梯愛健康、多走天橋重安全…等生活細節,辦理美和新公民、改善生活常規、班規海報設計競賽等培養全人化社會公民活動,深化學生的品德教育,重新造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以提升學生公民素養、邏輯思考、自主學習、運動習慣養成及品德教育等,建構培養多元良好習慣的基礎教育。

    擴大高教公共性目標,配合教育部提高學校公共性的政策,規劃四大方向來落實學校公共性的發展目標,一為針對弱勢生規劃各項扶助及輔導機制,以提高教育公益的實現度;二為辦學資訊公開化,提供家長及外界人士得以了解及參與學校經營的空間;三為提供開放式大學學習環境,透過虛擬學習空間的公開化,落實教育公益的實踐;四為改善師資結構,調降生師比,以達到提升整體教師素質的目標。透過以上四大方向,結合親師生的力量,達到落實學校公共責任的目標,讓學校未來的辦學更具安定性與永續發展性。

    激勵教學研發創新目標,續本校「專業化」的辦學理念,以建構「證照第一,就業優先」之專業化健康產業優質教學環境為目標,透過課程的創新與活化,建置跨領域學習環境,發展創新教學模式,提供學生適才、適性、適所的彈性課程內容,加強學生專業知識與實務技術,培養學生學科以外的綜合能力,如就業力、公民力、創新力、跨域力及全球移動力,以適應國內外環境變遷,提升就業競爭力。並落實學校、學生與業界合作實習之制度,以提高學生就業人數及就業率。

    落實學用合一」目標,本校從解決在地產業的既有問題出發,運用鄰近農科園區、工業園區及屏東加工出口區的「區域優勢」,聚焦輔導在地文化、農業經濟與社會服務創新等特色產業,積極尋求外部多元資源挹注,透過公部門、民間法人團體、企業組織、及學校聯盟夥伴等資源連結,共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,加以本校鄰近南臺灣多元族群與產業園區資源,搭配恆春半島觀光資源,逐步串聯出產業輔導網絡與機制,從「前育成」的教育端、創業系統,到「後育成」的企業成長、產品曝光階段等,致力於協助屏東社會企業、青年農民投入創新創業,及中小企業之轉型升級,特別是在地的內埔工業區,有多家的食品加工廠運用本校食安檢驗專案能力,協助廠商建立安全產品管控機制。此外,特別著力於長照人力之培育、深耕及活化在地產業,以及結合師生專長與在地產業之產學合作推動。

    「提高國際移動力」目標,為因應產業發展全球化之趨勢及需求,本校以積極建構雙語學習環境,強化國際學術交流活動,致力使國際在地化,招收國際學生,做為本校推展國際化的重要校務工作目標。又因本校位於台灣最南端,所屬區域具多元文化特性,地緣利於推動新南向教育市場。本校自96學年度開始在越南開設境外專班起,已深耕越南逾十年,每年約有265位國際生,迄今畢業校友500餘位。如何結合政府新南向政策,強化與海外校友會交流,落實學生(含新住民二代)與在地職場之連結為本校重要目標之一。

    本校學生汲取海外相關專業經驗,加強其文化認知,札根國際軟實力,亦將語言能力之培養列為國際化深化工作之先備條件。並透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國際性競賽、學術研討會、教育訓練等交流活動,拓展國際交流的機會,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,學習尊重不同社會與文化生活上的差異,培養多元文化思維及國際服務精神之人生觀。 

 

連絡資訊

負責單位:秘書室

聯絡人:涂惠貞

聯絡電話:08-7799821 #8103